读《宁要微词,不要危机》有感(随笔)

  发布时间:2012-03-09 10:15:49


    人民日报2月23日在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一文中说到“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身为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来说,与改革开放相互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历程。我们这一代人无不是沐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无不是享受着改革开放取得的盛果。可以说,今天的我们,是生活在伟人邓小平留给国人的物质及精神遗产之中。

    “不改革,死路一条”,简简单单的“不改革,死路一条”几个字的背后,是那“大跃进”后期的浮夸,“三年自然灾害”中的饥荒,以及随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无不是种种历史发展的曲折中的不堪回首的一面。因此,我党充分的认识到,唯有真正的改革,唯有通过改革让人民受益,走向共同富裕,执政党才能保证与人民的同一性,确保国家稳定。而文中“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思想与邓小平的名言“不改革,死路一条”中所体现的忧患意识是一致的。温总理强调,我们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单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甚至满足于土地财政,迟迟不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上下大力气下真功夫,致使我们许多本来应该早就办成办好的事情迟迟到现在还不能落实到位。对这些因过去的改革“跑偏”而造成的现实问题,尽快加大改革力度,拿出“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紧迫感出来立即加以改正无疑是正确的,但各级政府能不能从民族大义人民利益出发全面落实,就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大胆的闯”,充分尊重、认可政府的先行先试行为和民间的创造力。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随着社会发展,新的问题不断滋生,利益冲突趋向多元,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造成的改革不彻底,社会体制等改革乏力的现实,尤其需要地方在社会建设,政府民间携手互动共推改革,应该学习广东等地方一再推动社会建设,降低社会组织门槛,致力让社会力量解决政府做不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必须得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看得不那么准,看得不那么明确,还要不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呢?如果到时候“试”出了问题,“闯”出了麻烦,改革者要不要承担责任?如果改革者无须承担责任,就意味着他们的实践缺乏监督制约;而如果他们必须承担责任,那么他们将需要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冒”的勇气。2006年广东的《条例草案》规定改革创新方案可以突破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

    “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一句话语能够和一个时代联系起来,除了语言本身的直白和传诵感外,更重要的是它来源于群众的切身实践,能够直指群众的深刻需求。在那个时代,邓小平认为,搞理论争论,就会贻误时机,错过发展机遇。空洞的争论无济于事,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应该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先不要下结论,干了再说。

    在今天,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国家实力日趋强盛。但是同时,一个是日渐映入群众视线的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胡锦涛书记如是说。

    另外一个问题是,虽然我们取得了经济上的辉煌业绩,但我们必须为各种环境污染埋单,要为超负荷的能源消耗埋单,要为实现和谐社会埋单,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埋单,要为在改革之前不曾预料的而又在改革中无奈地交出去的各种“学费”埋单。

    所以,在我国的现阶段的改革过程中,在不失时机的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同时,也应该理性的看待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从哲学角度上来讲,看问题只有坚持“重点论”和“两分法”结合才能将改革问题看透,才能将改革的工作推向高潮。

第1页  共1页

责任编辑:刘四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