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制报整版特别报道:践行群众路线传递司法温暖

  发布时间:2013-08-23 09:36:29



    核心提示

    诉调对接工作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地处革命老区的吉水县法院致力于诉调对接工作实践和探索,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总体框架下,深化思想理念、形成工作机制、构建网络体系,发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了司法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初衷,谱写了人民司法为人民的华彩篇章。

    试水:搭建司法为民工作平台

    吉水县法院是吉安市较早试行民间纠纷诉调对接的法院,在2012年正式成立了多个“诉调对接工作室”。

    司某骑摩托车载妻子回家时不幸与本村习某驾驶的拖拉机追尾,其夫妻受伤严重,住院治疗花费8万元余元。而习某驾驶的拖拉机未购买保险,家庭又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民事 。为追要住院治疗费,司某把习某推向了被告席。去年9月10日,经过吉水县八都巡回法庭和村里调解组织的共同调解,双方互谅互让达成赔偿协议。

  吉水县法院院长王云厚告诉新法制报记者,“诉调对接工作室”是以推进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改进型创新为契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司法推动”的原则,以整合解决纠纷的各种力量为保障,以实现诉讼体系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特邀调解等非诉讼调解体系的统筹发展为导向,着力探索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方式,积极为建设“美丽吉水”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该院开展了在司法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专题调研,全面总结多年来用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做法,从哲学角度深入分析了以群众观点统领审判执行和涉诉信访的价值意义,从实践层面探讨了新形势下法院工作贯彻群众观点的路径方法,形成了调研报告,提出了思路措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有关资料显示,几年来,“诉调对接工作室”通过探索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坚持践行新时期司法为民的群众路线,努力搭建司法为民的工作平台,促进了诉调对接工作的健康发展。

建点:诉调对接工作室亮点纷呈

  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有效地化解社区纠纷,吉水县法院先后在县交警大队、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县信访局、县医患纠纷中心、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三个基层法庭等单位成立了诉调对接工作室。

在诉调对接工作室,吉水县法院法官指导调解、参与调解,提供诉前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和对确认的调解协议实施强制执行等措施,迅速有效地化解了矛盾纠纷,取得了超乎意想的效果。

    吉水县金滩镇某村为制止集体土地乱种乱占现象,雇请铲车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未及时修复铲落的电线,导致裴某的女儿在附近玩耍时,不幸触电身亡并引发赔偿纠纷。由于金滩某村因集体经济薄弱,无力及时支付其应该承担的13万元赔偿款,双方发生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后双方就付款期限达成调解协议。为了协议履行具有法律保障,双方申请人民法院进行了司法确认。从而一起停尸闹访、责任繁杂的纠纷,通过法官指导、人民调解,法院确认的模式,让当事人未花费分文诉讼开支,没有出村就得到了及时化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吉水县法院负责帮扶的峡江水利枢纽库区移民新村建设成为了该县新村建设的亮点,而由该院设立的库区诉调对接工作室,则为库区移民工作有序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吉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

    “诉调对接工作平台锻练了队伍素质,树立了良好形象,提升了法官执法办案、群众工作和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吉水县法院院长王云厚说。

  

    扎根: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纠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设立诉调对接工作室之初,吉水县法院在探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制定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规则及格式文书等,吉水县委、县政府两办制定和印发了全县性的诉调对接工作实施方案,先后召开了由县法院牵头、县委政法委主持的全县性专题工作会议,数次在全县治保调解主任培训班、党校培训班及乡镇维稳工作会议上进行宣讲。同时,邀请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多次座谈,研讨诉调对接工作,建立在诉调对接工作中向乡镇派驻法治协理员和聘任村(居)委主要领导为法官协理员的“双协理”机制。

    八都法庭在依法强制执行习某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一起雇员受害赔偿案件中,被执行人习某反锁房门上阳台,以跳楼抗拒执行,导致执行工作陷入僵局,引来群众围观。这时法官协理员来到了执行现场,耐心与习某沟通,并最终将习某带下阳台,陪同习某走进法庭。一起矛盾纠纷冲突十分激烈的案件,就在这位法官协理员和风细雨的工作中消弥于无形。

    “县法院推出的‘双协理’机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吉水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欧阳林森说。

    如今,吉水县法院50多名法官,有的走进了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研究依法行政、处置急难问题会议室,成为县政府依法行政、化解行政风险的法治咨询员;有的奔走在乡镇,成为乡镇经济发展、依法行政的法治协理员;有的蹲守在农村,成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人民群众法律服务员,基层组织矛盾纠纷化解的指导员。280名法官协理员则走进了法院,参与案件调解,庭审和研判,协助送达、执行,进行法律宣传,监督法院及其工作人员执法办案,成为法院和法官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双协理”机制推行以来,法官协理员参与法院的司法活动1200余人次。

  2012年,吉水县法院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得到了该县人大、政协和吉安市政协的高度赞扬,吉安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杨丹对此作了特别批示:“吉水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这一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请市中院认真指导、总结并在全市基层法院予以推广”。

扩面:实现诉调对接工作全覆盖

  “诉调对接工作室”建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吉水县法院采取“扩面”举措,相继在全县18个乡镇建立了诉调对接工作室,并迅速在全县建立了“双协理”工作机制。

  为了实现能动司法,从而达到规范社会活动的目的,吉水县法院发动全院干警参与,向全县18个乡镇派驻了法治协理员,与此同时,聘任全县各村(居)委主要领导担任法官协理员。

  吉水县法院院长王云厚告诉记者,法治协理员既是乡镇法治建设的宣传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员,又是矛盾纠纷的掌控员和社情民意的调研员,更是法院信息的联络员和司法作风的监督员。

  按照法官“双协理”工作机制,吉水县法院分兵把关,迅速在全县构建网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院法官广泛深入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利用熟悉法律政策的优势,结合农村社会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法官们讲法律、讲政策;法官协理员讲村规、讲民约。综合运用法理、情理、事理和伦理的说服力,使各类矛盾纠纷无坚不克。

    如今,开展法官服务基层活动这一能动司法,已成为吉水县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和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效规范了社会活动,起到了最佳的预警社会风险作用。

成效:群众路线看得见摸得着

    全省重点建设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已于8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但就在下闸蓄水前,吉水县法院受理了99件吉水县政府申请的强制搬迁的非诉强制执行案件。短时间如此大规模受理强制搬迁案件或许在全省法院尚属首次。

一个事实是,在受理强制搬迁案件后,吉水县法院切实践行群众路线,院领导组织干警深入库区群众家中,逐户走访搬迁户,对群众进行安抚和心理疏导。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动员,仅对7户依法采取了强制措施,起到司法震慑作用,确保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下闸蓄水。

  居民邓拥冬因工伤致瘫痪住院治疗,仲裁裁决被执行人向邓拥冬支付首期工伤治疗费用12万元。然而,被执行人一直拖欠支付该笔款项。吉水法院立案后,及时查封了被执行人的财产,并督促被执行人及时执行。

去年9月29日,当吉水县法院法官将12万元执行款项送到病房时,受害当事人及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

    刘某承包了一口鱼塘,这口鱼塘是他一家唯一的收入来源,2011年,刘某亏损欠下的债务使得他无法安心养殖。同年6月25日,在吉水县法院执行人员的力促下,刘某终于和申请人达成和解。今年,刘某扭亏为盈。

    相关资料显示,吉水县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以来,通过指导村(居)委会调解或委托、邀请村(居)委会调解或开展巡回审理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800余起;协同或指导交警部门调解了各类交通事故纠纷100余件。仅在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建设中化解的各类纠纷就有300余起,受理各类诉讼案件70余件,稳控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使在矛盾纠纷易发、高发、利益冲突尖锐复杂的情况下,没有一起因民事纠纷引发上访,保障了峡江水利枢纽库区移民工作等省市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吉安市中级法院审判工作运行态势分析通报称,吉水县法院用群众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防止涉诉信访,涉诉信访态势向好的状况非常明显,实现了创新司法、能动司法、规范司法、和谐司法的法院工作效果。

    “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求法官在执法办案中坚持以群众观念为思想引领,以群众感情为联络纽带,以群众路线为决策方式,以群众方法为调处手段,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 吉水县法院院长王云厚说。文/图 王卫国 邓志勇 记者刘勇

图片说明:图1:吉水法院院长王云厚阐释“双协理”工作机制

     图2:吉水法院院长王云厚深入基层调研

第1页  共1页

责任编辑:吉法宣    

 
 

 

关闭窗口